专项规划 - 西秀区人民政府

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秀区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实施方案(2021-2025)的通知

2022

02/28

15:42
0次
【打印】 【关闭】
分享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新型社区,西秀经济开发区,山京畜牧场,区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西秀区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实施方案(2021-2025)》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西秀区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实施方案(2021-2025)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实施方案(2021-2025)的通知》(黔府发〔2021〕8号)《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顺市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实施方案(2021-2025)的通知》(安府发〔2021〕7号)精神,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3年,按照经营村庄、差异化发展思路,集中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传统农耕型、生态景观型、特色加工型、教育科普型、精品民宿型传统村落,逐步建立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到2025年,按照串点连线、成片发展思路,融入安顺市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充分彰显我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形成具有较高认知度和影响力的传统村落品牌,推动西秀区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

二、组织保障

为按时完成我区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成立西秀区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工作专班。

组 长:徐 杰 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

副组长:严 宁 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黄兴旺 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杨昆雅 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赵向镝 区政府副区长

        杨跃刚 区政府副区长

成 员:齐 林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张 春 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全忠祥 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江 澈 区政府办公室副科级干部

        叶子胜 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朝超 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区生态移民局局长)

        张 轶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李露颖 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金松澎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程 晓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

        王 幸 区财政局局长

        高 松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庄志伦 区水务局局长

        杨 洋 区城管局局长(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

        齐兴美 区自然资源局局长

        陈应胜 市生态环境局西秀分局局长

        张 颀 区交通运输局局长

        王 军 区林业局局长

        张东旭 区发展改革局局长

        齐庆猛 区教育和科技局局长

        陈前龙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

        史晓鲲 区民政局局长

        陈 剑 区民宗局局长

        王 雪 区卫生健康局局长

        金 燕 区商务局局长

        马 岭 区投资促进局局长

        伍元权 区档案馆主要负责人

        肖旭宇 区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

        颜 举 安顺市郊供电局总经理

        余 洋 区大数据发展中心主任

        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金松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工作专班下设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工作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项目建设工作组、特色农业发展工作组,组成人员及职责分工如下:

(一)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工作组。

组 长:杨昆雅 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叶子胜 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程 晓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

成员单位: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文明办、区档案馆、区教育和科技局、区民宗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职责: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统筹做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行动、旅游产业提升等工作,支持传统村落民族传统文化传习所、特色博物馆、村图书馆、村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

(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

组 长:黄兴旺 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江 澈 区政府办公室副科级干部

        陈应胜 市生态环境局西秀分局局长

成员单位: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西秀分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乡村振兴局。

职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生态环境局西秀分局,统筹做好传统村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强化传统村落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技术、人才等扶持政策。

(三)项目建设工作组

组 长:赵向镝 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全忠祥 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金松澎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成员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教育和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大数据发展中心、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西秀分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局、区乡村振兴局、区消防救援大队。

职责:项目建设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统筹做好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提升、公共设施建设、保护示范试点工作,组织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调度检查、绩效考核。

(四)特色农业发展工作组

组 长:杨跃刚 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张 春 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高 松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成员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西秀分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乡村振兴局、区投资促进局。

职责:特色农业发展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农业农村局,统筹做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质量整治提升工作、做好传统村落特色农业培育工作,支持传统村落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

三、工作内容

(一)实施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牵头单位:区文体广电旅游局)

1.到2023年底,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落实每个传统村落至少实施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到2025年底,全区28个传统村落要分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深入挖掘传统村落音乐、舞蹈、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礼仪、节庆、传统体育和游艺、生产商贸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申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民宗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各乡(镇)人民政府为传统村落保护责任主体,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开展全面调查传统民居、礼制建筑、宗教建筑、设施性建筑等传统建筑,以及驿站、粮仓、书院、学府等其他建筑,全面调查塔桥亭阁、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以及传统产业遗存、历史上建造的用于生产、消防、防盗、防御的特殊设施等历史环境要素,2023年底前完成28个传统村落所有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挂牌保护,力争更多的传统村落纳入贵州省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2022年5月底前,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组织对28个传统村落濒危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排查,并建立工作台账,编制完成抢救性保护工作方案。2022年底前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原结构的要求,完成传统村落所有濒危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保护。(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民宗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2022年5月底前,区民宗局牵头组织对28个传统村落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如仡佬语等)进行排查,并建立工作台账,编制完成抢救性记录整理工作方案,2022年底前完成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风风俗等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整理。(区民宗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5.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强化传统文化依存场所和载体保护,严禁大拆大建,严禁建设大广场、大公园、大牌坊等与传统村落不相符的项目,注重传统村落的原真性,防止胡编乱造、无中生有,禁止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6.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配合检察机关加大对全区28个传统村落保护的行政公益诉讼力度,依法监督各乡(镇)人民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7.区档案馆牵头按照《贵州省传统村落志编纂实施方案》(黔档馆(志)通〔2021〕37号)文件要求,将传统村落纳入地方志指导编纂内容,2023年底实现地方志编纂全覆盖。(区档案馆、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8.严格执行《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区两违办依法严格查处传统村落中各类违法建设破坏行为。(区两违办、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传统文化传承行动(牵头单位:区文体广电旅游局)

9.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现有的乡愁馆、乡史馆、村史馆以及非遗传习所等场地,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建设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实施传统村落非遗传承人认定全覆盖工程,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对传统村落内非遗传承人专项培训和非遗保护传承活动。(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认定标准,按照市级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认定制度,原则上传统建筑修缮加固由持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主导实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对持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助,补贴率100%。(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区民政局每年牵头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优秀村民评选及宣传活动,延续传承优秀家族文化和家风,规划建设传统村落公益性公墓。(区民政局、区文明办、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区民宗局牵头支持鼓励全区28个中国传统村落开展传统文化习俗传承活动。(区民宗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区教育和科技局牵头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中小学,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活动;通过陈列室、民族特色歌曲、阳光大课间等载体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沿革传承。(区教育和科技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乡村风貌保护提升行动(牵头单位: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5.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引导群众使用《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改造指引图册》,鼓励群众使用当地木材、石材等乡土材料,以微更新、微改造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民居,严禁大拆大建、乱搭乱建。避免大面积使用混凝土、大理石等现代建材,破坏乡土田园风光。(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实施传统村落宜居农房建设,保持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外形及色彩,提升传统建筑采光、通风、防水、隔音、卫生等使用功能。按照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原则,在传统建筑前庭后院和公共空间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三园”,即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采取生态化、艺术化、田园化方式重点整治传统街巷空间。逐步消除影响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火柴盒”“罗马柱”等,对规划保护范围内影响整体风貌的现有建筑予以拆除或整体修复,修复方案经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专家论证后按规定批准实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7.新建农房需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的风貌管控要求进行建设,可参考使用《安顺市农村建房图集》或经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批准或审定的通用图集或设计方案。区自然资源局牵头严格落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管控要求,每年新建农房乡村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办证率达100%。(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区自然资源局配合每季度开展一次规划专项执法检查,对传统村落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市级将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和抽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人居环境质量整治提升行动(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

19.自然资源部门借助国土调查云系统等手段,强化执法,对传统村落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行为,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对传统村落内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限期拆除、复垦。(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区水务局因地制宜确定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处理工艺,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2025年底前实现全区28个传统村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区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西秀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区城管局牵头健全传统村落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行政村及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应收尽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区城管局、区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区农业农村局积极推进传统村落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传统村落户厕实现卫生达标。指导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公厕按照旅游星级标准实现全覆盖。(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3.区农业农村局对传统村落面源污染基本实现有效治理,2023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区农业农村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市生态环境局西秀分局积极组织各乡(镇)申报中央、省、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支持传统村落环境整治,区级环保专项资金优先向传统村落倾斜。(市生态环境局西秀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区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公共设施建设行动(牵头单位: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5.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照省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投放要求,组织各乡(镇)积极谋划包装中国传统村落相关项目,积极争取省、市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支持。(区发展改革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6.区交通运输局切实提高传统村落道路通达性,融入市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率先实现至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或高速公路出口半小时车程。(区交通运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7.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按照应建尽建原则,高标准实施传统村落步道项目建设,全面恢复和修缮已被破坏或覆盖的传统原生态步道,积极申报省、市体育产业基金支持。(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8.区消防救援大队牵头推动传统村落消防安全落实区级领导、乡镇领导和村干部三级“包保”责任制,推动传统村落组建人员相对固定的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制定消防管理制度、防火公约,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安全检查、设备运行动态监管等工作。(区消防救援大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9.区卫生健康局对每个传统村落配套建设达标卫生室,高质量建设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传统村落卫生室。(区卫生健康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0.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协调三大运营商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5G建设优先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倾斜,全区28个传统村落逐步实现5G信号全覆盖。(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大数据发展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1.区教育和科技局2023年底前,推进有实际需求、具备条件的学前教育设施需建尽建。(区教育和科技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特色农业培育行动(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

32.区农业农村局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生态渔业、生态家禽等特色农业,实现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全覆盖,在传统村落新增3个以上省级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3.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对每个传统村落引进一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落地一个特色农业项目,积极申报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支持。(区投资促进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4.区商务局加快发展传统村落电子商务等乡村服务业,充分利用淘宝、京东、一码贵州、贵农网、黔邮乡村等电商平台销售特色产品,电商站点覆盖率达100%。(区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5.区农业农村局将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纳入“一村一企·百企帮百村”兴村行动,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传统村落农民专业合作社均达到省级示范社标准,力争5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国家级示范社标准。(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实施旅游产业提升行动(牵头单位:区文体广电旅游局)

36.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将传统村落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有序发展观光、民宿、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旅游业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7.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按市级要求参与编制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实施方案、设计方案及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方案开展项目建设工作,并于2025年11月底前全面建设完成。(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8.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和特色食品等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创新传统村落旅游文创产品,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完善文创体验设施,打造2个以上特色旅游示范村。(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9.区自然资源局牵头完成传统村落房屋产权确权颁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村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加快推进民宿建设,2022年新增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经营户)3家以上,到2025年新增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经营户)20家以上。(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0.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对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民宿,符合条件的可享受自主创业补贴。(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1.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研发旅游创意产品,传统村落每年新增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将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打造成为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实施保护示范试点行动(牵头单位: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42.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落实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落实一个驻村团队,2025年底前,分类打造8个以上传统农耕型、特色产品型、生态景观型、教育科普型、精品民宿型传统村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3.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以励志超市为抓手,推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成果,逐步建立村民为主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保护发展机制,建立项目实施驻村专家审核把关制度。(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4.区发展改革局牵头在传统村落开展农业农村、交通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项目资金整合试点,建立项目资金整合和监督机制,简化项目审批流程,由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实施项目,帮助村民就业增收。(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区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西秀分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5.区自然资源局对传统村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施单列管理,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建设新村,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报实销,应保尽保。(区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工作落实。各乡(镇)要把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摆在乡村振兴优先位置,并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重要内容。区直牵头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年11月5日前向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专班办公室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二)强化资金保障。“十四五”期间,区级财政结合财力情况统筹安排相关资金用于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历史环境要素保护、传统建筑修缮等。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积极申报省级各类投资基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区政府将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将传统村落纳入贵州省“十百千”等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政策支持范围。

(三)强化结果运用。市级将对省级传统村落示范村、省级、市级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开展年度评估,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优先给予支持。各乡(镇)自本方案下达之日起1个月内制定可实施、可量化、可考核的分年度工作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并抄送西秀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区督查督办局配合,将本方案落实情况列入区重点督查内容,各乡(镇)人民政府比照执行。

附件:西秀区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实施方案(2021-2025年)目标任务分解


   

附件

西秀区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实施方案(2021-2025年)目标任务分解表

序号

市级目标任务

区级目标任务

2021年
区级目标任务

2022年
区级目标任务

2023年
区级目标任务

2024年
区级目标任务

2025年
区级目标任务

责任单位

(一)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工作组

1

到2023年底,全市67个传统村落,每个传统村落至少实施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到2025年底,全市67个传统村落分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深入挖掘传统村落音乐、舞蹈、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礼仪、节庆、传统体育和游艺、生产商贸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申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到2023年底,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落实每个传统村落至少实施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到2025年底,全区28个传统村落要分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深入挖掘传统村落音乐、舞蹈、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礼仪、节庆、传统体育和游艺、生产商贸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申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启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挖掘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挖掘传统村落音乐、舞蹈、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礼仪、节庆、传统体育和游艺、生产商贸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申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实施28个传统村落中13个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数据建立。七眼桥镇5项、大西桥镇5项、旧州镇2项、黄腊乡1项。启动分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工作。

实施28个传统村落中剩余的15个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数据建立。其中:双堡镇2项、刘官乡2项、东屯乡2项、杨武乡1项、宁谷镇1项、新场乡3项、蔡官镇2项、轿子山镇2项。分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果;不断完善分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

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果;不断完善分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民宗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为传统村落保护责任主体,全面调查传统民居、礼制建筑、宗教建筑、设施性建筑等传统建筑,以及驿站、粮仓、书院、学府等其他建筑,全面调查塔桥亭阁、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以及传统产业遗存、历史上建造的用于生产、消防、防盗、防御的特殊设施等历史环境要素,2023年底前完成全市67个传统村落所有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挂牌保护,力争更多的传统村落纳入贵州省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乡(镇)人民政府为传统村落保护责任主体,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牵头开展全面调查传统民居、礼制建筑、宗教建筑、设施性建筑等传统建筑,以及驿站、粮仓、书院、学府等其他建筑,全面调查塔桥亭阁、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以及传统产业遗存、历史上建造的用于生产、消防、防盗、防御的特殊设施等历史环境要素,2023年底前完成28个传统村落所有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挂牌保护,力争更多的传统村落纳入贵州省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启动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调查工作。

建立传统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全面调查工作台账,明确保护责任主体,明确挂牌内容,根据工作台账组织乡(镇)开展挂牌保护工作,2022年完成调查工作台账60%挂牌任务;按省级要求,开展贵州省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

2023年完成调查工作台账100%挂牌任务;按省级要求,开展贵州省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

巩固挂牌工作成果,按省级要求,开展贵州省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

巩固挂牌工作成果,按省级要求,开展贵州省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民宗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

2022年5月底前,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对全市67个传统村落濒危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排查,并建立工作台账,编制完成抢救性保护工作方案。2022年底前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原结构的要求,完成传统村落所有濒危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保护。

2022年5月底前,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组织对28个传统村落濒危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排查,并建立工作台账,编制完成抢救性保护工作方案。2022年底前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原结构的要求,完成传统村落所有濒危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保护。

启动对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排查工作。

2022年5月底前,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组织对28个传统村落濒危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排查,并建立工作台账,编制完成抢救性保护工作方案。2022年底前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原结构的要求,完成传统村落所有濒危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保护。

巩固濒危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成果,制定濒危不可移动文化抢救性保护工作长效管理机制。

巩固濒危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成果,总结经验及典型案例,做好濒危不可移动文化抢救性保护宣传工作。

巩固濒危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成果,总结经验及典型案例,做好濒危不可移动文化抢救性保护宣传工作。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民宗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

2022年5月底前,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对67个传统村落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如仡佬语等)进行排查,并建立工作台账,编制完成抢救性记录整理工作方案,2022年底前完成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风风俗等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整理。

2022年5月底前,区民宗局牵头组织对28个传统村落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如仡佬语等)进行排查,并建立工作台账,编制完成抢救性记录整理工作方案,2022年底前完成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风风俗等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整理。

启动传统村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排查工作。

2022年5月底前,区民宗局牵头组织对28个传统村落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排查,并建立工作台账,编制完成抢救性记录整理工作方案。2022年底前完成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风风俗等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整理。

巩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整理工作,推广宣传少数民族语言、民风民俗。

巩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整理工作,推广宣传少数民族语言、民风民俗。

巩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整理工作,推广宣传少数民族语言、民风民俗,总结经验及典型案例,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宣传工作。

区民宗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强化传统文化依存场所和载体保护,严禁大拆大建,严禁建设大广场、大公园、大牌坊等与传统村落不相符的项目,注重传统村落的原真性,防止胡编乱造、无中生有,禁止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强化传统文化依存场所和载体保护,严禁大拆大建,严禁建设大广场、大公园、大牌坊等与传统村落不相符的项目,注重传统村落的原真性,防止胡编乱造、无中生有,禁止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

区级统筹,成立区级及乡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巡察组,制定巡察工作方案,对传统村落规划执行工作进行定期巡察,区级每个季度至少开展1次以上规划执行巡察,乡镇每个季度至少开展3次以上巡察。

建立巡察工作台账,区级每年11月10日前向市传统村落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巡察工作开展情况。

建立巡察工作台账,区级每年11月10日前向市传统村落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巡察工作开展情况。

建立巡察工作台账,区级每年11月10日前向市传统村落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巡察工作开展情况。

建立巡察工作台账,区级每年11月10日前向市传统村落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巡察工作开展情况。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6

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加大对全市67个传统村落保护的行政公益诉讼力度,依法监督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落实主体责任。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配合检察机关加大对全区28个传统村落保护的行政公益诉讼力度,依法监督乡(镇)人民政府落实主体责任。

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加大对全区28个传统村落保护的行政公益诉讼力度,依法监督各乡(镇)人民政府落实主体责任。

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加大对全区28个传统村落保护的行政公益诉讼力度,依法监督各乡(镇)人民政府落实主体责任。

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加大对全区28个传统村落保护的行政公益诉讼力度,依法监督各乡(镇)人民政府落实主体责任。

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加大对全区28个传统村落保护的行政公益诉讼力度,依法监督各乡(镇)人民政府落实主体责任。

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加大对全区28个传统村落保护的行政公益诉讼力度,依法监督各乡(镇)人民政府落实主体责任。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7

按照《贵州省传统村落志编纂实施方案》(黔档馆(志)通〔2021〕37 号)文件要求,将传统村落纳入地方志指导编纂内容,2023 年底实现地方志编纂全覆盖。

区档案馆牵头按照《贵州省传统村落志编纂实施方案》(黔档馆(志)通〔2021〕37 号)文件要求,将传统村落纳入地方志指导编纂内容,2023年底实现地方志编纂全覆盖。

启动将传统村落纳入地方志编纂工作,组织人员开展实地调研,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完成至少4个传统村落地方志编纂工作。其中:七眼桥镇2项、大西桥镇2项。

完成全区28个传统村落地方志编纂全覆盖。其中:七眼桥镇5项、大西桥镇5项、旧州镇2项、黄腊乡1项、双堡镇2项、刘官乡2项、东屯乡2项、杨武乡1项、宁谷镇1项、新场乡3项、蔡官镇2项、轿子山镇2项。

校核、巩固传统村落地方志编纂成果。

出版、发行传统村落地方志编纂成果。

区档案馆、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8

严格执行《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严格查处传统村落中各类违法建设破坏行为。

严格执行《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区自然资源局牵头依法严格查处传统村落中各类违法建设破坏行为。

区级统筹,成立区级及乡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巡察组,制定巡察工作方案,严格执行《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进行不定期巡察,依法严格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破坏行为。

区级统筹,成立区级及乡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巡察组,制定巡察工作方案,严格执行《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进行不定期巡察,依法严格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破坏行为。

区级统筹,成立区级及乡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巡察组,制定巡察工作方案,严格执行《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进行不定期巡察,依法严格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破坏行为。

区级统筹,成立区级及乡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巡察组,制定巡察工作方案,严格执行《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进行不定期巡察,依法严格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破坏行为。

区级统筹,成立区级及乡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巡察组,制定巡察工作方案,严格执行《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进行不定期巡察,依法严格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破坏行为。

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行动——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工作组

9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现有的乡愁馆、乡史馆以及非遗传习所等场地,建设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实施传统村落非遗传承人认定全覆盖工程,各县(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对传统村落内非遗传承人专项培训和非遗保护传承活动。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现有的乡愁馆、乡史馆、村史馆以及非遗传习所等场地,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建设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实施传统村落非遗传承人认定全覆盖工程,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对传统村落内非遗传承人专项培训和非遗保护传承活动。

启动传统村落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普查工作。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现有的乡愁馆、乡史馆以及非遗传习所等场地,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对传统村落内非遗传承人专项培训和非遗保护传承活动。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现有的乡愁馆、乡史馆以及非遗传习所等场地,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实施传统村落非遗传承人认定全覆盖工程,开展一次对传统村落内非遗传承人专项培训和非遗保护传承活动。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现有的乡愁馆、乡史馆以及非遗传习所等场地,建设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其中:大西桥1个。实施传统村落非遗传承人认定全覆盖工程,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对传统村落内非遗传承人专项培训和非遗保护传承活动。

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开展传统村落非遗项目传承活动,年底前开展一次非遗保护传承培训等活动。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认定标准,建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认定制度,原则上传统建筑修缮加固由持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主导实施。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认定标准,按照市级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认定制度,原则上传统建筑修缮加固由持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主导实施。

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认定标准、市级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认定制度,原则上传统建筑修缮加固由持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主导实施。

年底前至少组织开展一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培训,指导工匠积极参与到传统村落建设工作中。

年底前至少组织开展一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培训,指导工匠积极参与到传统村落建设工作中。

年底前至少组织开展一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培训,指导工匠积极参与到传统村落建设工作中。

年底前至少组织开展一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培训,指导工匠积极参与到传统村落建设工作中。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对持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助,补贴率100%。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对持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助,补贴率100%。

启动对持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助,补贴率100%。

统计已认定为持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人数,制定补助工作方案,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助,补贴率100%。

统计已认定为持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人数,制定补助工作方案,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助,补贴率100%。

统计已认定为持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人数,制定补助工作方案,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助,补贴率100%。

统计已认定为持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人数,制定补助工作方案,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助,补贴率100%。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每年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优秀村民评选及宣传活动,延续传承优秀家族文化和家风,规划建设传统村落公益性公墓。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区民政局每年牵头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优秀村民评选及宣传活动,延续传承优秀家族文化和家风,规划建设传统村落公益性公墓。

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优秀村民评选及宣传活动,延续传承优秀家族文化和家风,规划建设传统村落公益性公墓。

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优秀村民评选及宣传活动,延续传承优秀家族文化和家风,规划建设传统村落公益性公墓。

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优秀村民评选及宣传活动,延续传承优秀家族文化和家风,规划建设传统村落公益性公墓。

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优秀村民评选及宣传活动,延续传承优秀家族文化和家风,规划建设传统村落公益性公墓。

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优秀村民评选及宣传活动,延续传承优秀家族文化和家风,规划建设传统村落公益性公墓。

区民政局、区文明办、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支持鼓励全市67个传统村落开展传统文化习俗传承活动。

区民宗局牵头支持鼓励全区28个中国传统村落开展传统文化习俗传承活动

支持鼓励传统村落开展传统文化习俗传承活动。

累计支持7个以上中国传统村落开展传统文化习俗传承活动。

累计支持13个以上中国传统村落开展传统文化习俗传承活动。

支持20个以上中国传统村落开展传统文化习俗传承活动。

支持28个传统村落开展传统文化习俗传承活动。

区民宗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中小学,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活动;通过陈列室、民族特色歌曲、阳光大课间等载体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沿革传承。

区教育和科技局局牵头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中小学,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活动;通过陈列室、民族特色歌曲、阳光大课间等载体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沿革传承。

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活动;通过陈列室、民族特色歌曲、阳光大课间等载体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沿革传承,反映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的新风尚和新作为。

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活动;通过陈列室、民族特色歌曲、阳光大课间等载体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沿革传承,反映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的新风尚和新作为。

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活动;通过陈列室、民族特色歌曲、阳光大课间等载体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沿革传承,反映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的新风尚和新作为。

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活动;通过陈列室、民族特色歌曲、阳光大课间等载体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沿革传承,反映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的新风尚和新作为。

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活动;通过陈列室、民族特色歌曲、阳光大课间等载体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沿革传承,反映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的新风尚和新作为。

区教育和科技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乡村风貌保护提升行动——项目建设工作组

15

引导群众使用《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改造指引图册》,鼓励群众使用当地木材、石材等乡土材料,以微更新、微改造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民居,严禁大拆大建、乱搭乱建。避免大面积使用混凝土、大理石等现代建材,破坏乡土田园风光。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引导群众使用《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改造指引图册》,鼓励群众使用当地木材、石材等乡土材料,以微更新、微改造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民居,严禁大拆大建、乱搭乱建。避免大面积使用混凝土、大理石等现代建材,破坏乡土田园风光。

区级统筹,成立区级及乡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巡察组,制定巡察工作方案,引导群众使用《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改造指引图册》,鼓励群众使用当地木材、石材等乡土材料,以微更新、微改造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民居,发现大拆大建、乱搭乱建的情况,建立巡察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人,整改时限,限时进行整改。

区级统筹,成立区级及乡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巡察组,制定巡察工作方案,引导群众使用《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改造指引图册》,鼓励群众使用当地木材、石材等乡土材料,以微更新、微改造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民居,发现大拆大建、乱搭乱建的情况,建立巡察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人,整改时限,限时进行整改。

区级统筹,成立区级及乡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巡察组,制定巡察工作方案,引导群众使用《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改造指引图册》,鼓励群众使用当地木材、石材等乡土材料,以微更新、微改造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民居,发现大拆大建、乱搭乱建的情况,建立巡察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人,整改时限,限时进行整改。

区级统筹,成立区级及乡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巡察组,制定巡察工作方案,引导群众使用《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改造指引图册》,鼓励群众使用当地木材、石材等乡土材料,以微更新、微改造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民居,发现大拆大建、乱搭乱建的情况,建立巡察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人,整改时限,限时进行整改。

区级统筹,成立区级及乡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巡察组,制定巡察工作方案,引导群众使用《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改造指引图册》,鼓励群众使用当地木材、石材等乡土材料,以微更新、微改造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民居,发现大拆大建、乱搭乱建的情况,建立巡察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人,整改时限,限时进行整改。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6

实施传统村落宜居农房建设,保持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外形及色彩,提升传统建筑采光、通风、防水、隔音、卫生等使用功能。按照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原则,在传统建筑前庭后院和公共空间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三园”,即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采取生态化、艺术化、田园化方式重点整治传统街巷空间。逐步消除影响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火柴盒”“罗马柱”等,对规划保护范围内影响整体风貌的现有建筑予以拆除或整体修复,修复方案经县(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按规定批准实施。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实施传统村落宜居农房建设,保持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外形及色彩,提升传统建筑采光、通风、防水、隔音、卫生等使用功能。按照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原则,在传统建筑前庭后院和公共空间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三园”,即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采取生态化、艺术化、田园化方式重点整治传统街巷空间。逐步消除影响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火柴盒”“罗马柱”等,对规划保护范围内影响整体风貌的现有建筑予以拆除或整体修复,修复方案经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专家论证后按规定批准实施。

实施传统村落宜居农房建设,保持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外形及色彩,提升传统建筑采光、通风、防水、隔音、卫生等使用功能。按照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原则,在传统建筑前庭后院和公共空间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三园”,即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采取生态化、艺术化、田园化方式重点整治传统街巷空间。逐步消除影响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火柴盒”“罗马柱”等,对规划保护范围内影响整体风貌的现有建筑予以拆除或整体修复,修复方案经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按规定批准实施。

实施传统村落宜居农房建设,保持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外形及色彩,提升传统建筑采光、通风、防水、隔音、卫生等使用功能。按照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原则,在传统建筑前庭后院和公共空间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三园”,即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采取生态化、艺术化、田园化方式重点整治传统街巷空间。逐步消除影响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火柴盒”“罗马柱”等,对规划保护范围内影响整体风貌的现有建筑予以拆除或整体修复,修复方案经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按规定批准实施。

实施传统村落宜居农房建设,保持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外形及色彩,提升传统建筑采光、通风、防水、隔音、卫生等使用功能。按照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原则,在传统建筑前庭后院和公共空间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三园”,即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采取生态化、艺术化、田园化方式重点整治传统街巷空间。逐步消除影响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火柴盒”“罗马柱”等,对规划保护范围内影响整体风貌的现有建筑予以拆除或整体修复,修复方案经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按规定批准实施。

实施传统村落宜居农房建设,保持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外形及色彩,提升传统建筑采光、通风、防水、隔音、卫生等使用功能。按照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原则,在传统建筑前庭后院和公共空间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三园”,即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采取生态化、艺术化、田园化方式重点整治传统街巷空间。逐步消除影响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火柴盒”“罗马柱”等,对规划保护范围内影响整体风貌的现有建筑予以拆除或整体修复,修复方案经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按规定批准实施。

实施传统村落宜居农房建设,保持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外形及色彩,提升传统建筑采光、通风、防水、隔音、卫生等使用功能。按照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原则,在传统建筑前庭后院和公共空间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三园”,即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采取生态化、艺术化、田园化方式重点整治传统街巷空间。逐步消除影响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火柴盒”“罗马柱”等,对规划保护范围内影响整体风貌的现有建筑予以拆除或整体修复,修复方案经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按规定批准实施。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7

新建农房需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的风貌管控要求进行建设,可参考使用《安顺市农村建房图集》或经县(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批准或审定的通用图集或设计方案。严格落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管控要求,每年新建农房乡村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办证率达100%。

新建农房需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的风貌管控要求进行建设,可参考使用《安顺市农村建房图集》或经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批准或审定的通用图集或设计方案。区自然资源局牵头严格落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管控要求,每年新建农房乡村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办证率达100%。

新建农房需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的风貌管控要求进行建设,可参考使用《安顺市农村建房图集》或经县(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批准或审定的通用图集或设计方案。严格落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管控要求,每年新建农房乡村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办证率达100%。

新建农房需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的风貌管控要求进行建设,可参考使用《安顺市农村建房图集》或经县(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批准或审定的通用图集或设计方案。严格落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管控要求,每年新建农房乡村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办证率达100%。

新建农房需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的风貌管控要求进行建设,可参考使用《安顺市农村建房图集》或经县(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批准或审定的通用图集或设计方案。严格落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管控要求,每年新建农房乡村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办证率达100%。

新建农房需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的风貌管控要求进行建设,可参考使用《安顺市农村建房图集》或经县(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批准或审定的通用图集或设计方案。严格落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管控要求,每年新建农房乡村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办证率达100%。

新建农房需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的风貌管控要求进行建设,可参考使用《安顺市农村建房图集》或经县(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批准或审定的通用图集或设计方案。严格落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管控要求,每年新建农房乡村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办证率达100%。

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每季度开展一次规划专项执法检查,对传统村落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市级将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和抽查。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区自然资源局配合每季度开展一次规划专项执法检查,对传统村落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市级将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和抽查。

启动市、区两级规划专项执法检查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规划专项执法检查,对传统村落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等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市、区将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和抽查。

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规划专项执法检查,对传统村落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等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市、区将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和抽查。

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规划专项执法检查,对传统村落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等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市、区将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和抽查。

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规划专项执法检查,对传统村落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等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市、区将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和抽查。

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人居环境质量整治提升行动——特色农业发展工作组

19

借助自然资源部门国土调查云系统等手段,强化执法,对传统村落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行为,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对传统村落内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限期拆除、复垦。

自然资源部门借助国土调查云系统等手段,强化执法,对传统村落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行为,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对传统村落内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限期拆除、复垦。

借助自然资源部门国土调查云系统等手段,强化执法,对传统村落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行为,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对传统村落内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限期拆除、复垦。

借助自然资源部门国土调查云系统等手段,强化执法,对传统村落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行为,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对传统村落内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限期拆除、复垦。

借助自然资源部门国土调查云系统等手段,强化执法,对传统村落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行为,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对传统村落内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限期拆除、复垦。

借助自然资源部门国土调查云系统等手段,强化执法,对传统村落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行为,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对传统村落内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限期拆除、复垦。

借助自然资源部门国土调查云系统等手段,强化执法,对传统村落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行为,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对传统村落内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限期拆除、复垦。

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0

因地制宜确定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处理工艺,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2025年底前实现全市67个传统村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区水务局因地制宜确定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处理工艺,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2025年底前实现全区28个传统村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综合考虑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人口布局及污水产生情况等,因地制宜确定污水治理模式和处理工艺,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启动传统村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综合考虑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人口布局及污水产生情况等,因地制宜确定污水治理模式和处理工艺,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2022年底前累计完成12个传统村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综合考虑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人口布局及污水产生情况等,因地制宜确定污水治理模式和处理工艺,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2023年底前累计完成18个传统村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综合考虑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人口布局及污水产生情况等,因地制宜确定污水治理模式和处理工艺,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2024年底前累计完成24个传统村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综合考虑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人口布局及污水产生情况等,因地制宜确定污水治理模式和处理工艺,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2025年底前完成28个传统村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区水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1

健全传统村落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行政村及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应收尽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区城管局牵头健全传统村落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行政村及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应收尽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健全传统村落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行政村及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应收尽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健全传统村落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行政村及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应收尽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健全传统村落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行政村及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应收尽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健全传统村落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行政村及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应收尽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健全传统村落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行政村及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应收尽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区城管局、区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2

积极推进传统村落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传统村落户厕实现卫生达标。指导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公厕按照旅游星级标准实现全覆盖。

区农业农村局积极推进传统村落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传统村落户厕实现卫生达标。指导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公厕按照旅游星级标准实现全覆盖。

积极推进传统村落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传统村落户厕实现卫生达标。指导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公厕按照旅游厕所进行改造。

积极推进传统村落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传统村落户厕实现卫生达标。指导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公厕按照旅游厕所进行改造。

积极推进传统村落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传统村落户厕实现卫生达标。指导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公厕按照旅游厕所进行改造。

积极推进传统村落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传统村落户厕实现卫生达标。指导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公厕按照旅游厕所进行改造。

积极推进传统村落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传统村落户厕实现卫生达标。指导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公厕按照旅游星级标准实现全覆盖。

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3

传统村落面源污染基本实现有效治理,2023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区农业农村局对传统村落面源污染基本实现有效治理,2023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2021年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

2022年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

传统村落面源污染基本实现有效治理,2021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持续开展传统村落面源污染治理。

持续开展传统村落面源污染治理。

区农业农村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4

积极组织各县(区)申报中央、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支持传统村落环境整治,市级环保专项资金优先向传统村落倾斜。

市生态环境局西秀分局积极组织各乡(镇)申报中央、省、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支持传统村落环境整治,区级环保专项资金优先向传统村落倾斜。

积极申报中央、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支持传统村落环境整治。

积极申报中央、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支持传统村落环境整治。

积极申报中央、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支持传统村落环境整治。

积极申报中央、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支持传统村落环境整治。

积极申报中央、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支持传统村落环境整治。

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区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公共设施建设行动——项目建设工作组

25

按照省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投放要求,组织各县(区)积极谋划包装中国传统村落相关项目,积极争取省新型城镇化基金支持。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照省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投放要求,组织各乡(镇)积极谋划包装中国传统村落相关项目,积极争取省、市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支持。

按照省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投放要求,积极谋划包装中国传统村落相关项目,积极争取省新型城镇化基金支持。

按照省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投放要求,积极谋划包装中国传统村落相关项目,积极争取省新型城镇化基金支持。

按照省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投放要求,积极谋划包装中国传统村落相关项目,积极争取省新型城镇化基金支持。

按照省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投放要求,积极谋划包装中国传统村落相关项目,积极争取省新型城镇化基金支持。

按照省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投放要求,积极谋划包装中国传统村落相关项目,积极争取省新型城镇化基金支持。

区发改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6

切实提高传统村落道路通达性,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传统村落率先实现至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所在地或高速公路出口、高速铁路出站口半小时车程。

区交通运输局切实提高传统村落道路通达性,融入市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率先实现至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或高速公路出口半小时车程。

切实提高传统村落道路通达性,融入市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率先实现至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或高速公路出口半小时车程。

切实提高传统村落道路通达性,融入市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率先实现至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或高速公路出口半小时车程。

切实提高传统村落道路通达性,融入市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率先实现至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或高速公路出口半小时车程。

切实提高传统村落道路通达性,融入市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率先实现至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或高速公路出口半小时车程。

切实提高传统村落道路通达性,融入市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率先实现至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或高速公路出口半小时车程。

区交通运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7

按照应建尽建原则,高标准实施传统村落步道项目建设,全面恢复和修缮已被破坏或覆盖的传统原生态步道,积极申报贵州省体育产业基金支持。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按照应建尽建原则,高标准实施传统村落步道项目建设,全面恢复和修缮已被破坏或覆盖的传统原生态步道,积极申报省、市体育产业基金支持。

按照应建尽建原则,高标准实施传统村落步道项目建设,全面恢复和修缮已被破坏或覆盖的传统原生态步道,积极申报省体育产业基金支持。

按照应建尽建原则,高标准实施传统村落步道项目建设,全面恢复和修缮已被破坏或覆盖的传统原生态步道,积极申报省体育产业基金支持。

按照应建尽建原则,高标准实施传统村落步道项目建设,全面恢复和修缮已被破坏或覆盖的传统原生态步道,积极申报省体育产业基金支持。

按照应建尽建原则,高标准实施传统村落步道项目建设,全面恢复和修缮已被破坏或覆盖的传统原生态步道,积极申报省体育产业基金支持。

按照应建尽建原则,高标准实施传统村落步道项目建设,全面恢复和修缮已被破坏或覆盖的传统原生态步道,积极申报省体育产业基金支持。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8

推动传统村落消防安全落实县级领导、乡镇领导和村干部三级“包保”责任制,推动传统村落组建人员相对固定的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制定消防管理制度、防火公约,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安全检查、设备运行动态监管等工作;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平坝区、镇宁自治县、黄果树旅游区)消防安全实现智能化监管。

区消防救援大队牵头推动传统村落消防安全落实区级领导、乡镇领导和村干部三级“包保”责任制,推动传统村落组建人员相对固定的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制定消防管理制度、防火公约,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安全检查、设备运行动态监管等工作。

启动传统村落消防安全落实区级领导、乡镇领导和村干部三级“包保”责任制,推动传统村落组建人员相对固定的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制定消防管理制度、防火公约,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安全检查、设备运行动态监管等工作;启动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消防安全实现智能化监管方案编制工作。

推动不少于30%传统村落消防安全落实区级领导、乡镇领导和村干部三级“包保”责任制,推动传统村落组建人员相对固定的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制定消防管理制度、防火公约,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安全检查、设备运行动态监管等工作;启动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消防安全实现智能化监管方案编制工作。

推动不少于50%传统村落消防安全落实区级领导、乡镇领导和村干部三级“包保”责任制,推动传统村落组建人员相对固定的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制定消防管理制度、防火公约,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安全检查、设备运行动态监管等工作;启动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消防安全实现智能化监管方案编制工作。

推动不少于80%传统村落消防安全落实区级领导、乡镇领导和村干部三级“包保”责任制,推动传统村落组建人员相对固定的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制定消防管理制度、防火公约,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安全检查、设备运行动态监管等工作;启动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消防安全实现智能化监管方案编制工作。

推动28个传统村落消防安全落实区级领导、乡镇领导和村干部三级“包保”责任制,推动传统村落组建人员相对固定的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制定消防管理制度、防火公约,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安全检查、设备运行动态监管等工作;启动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消防安全实现智能化监管方案编制工作。

区消防救援大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9

每个传统村落配套建设达标卫生室,高质量建设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传统村落卫生室。

区卫生健康局对每个传统村落配套建设达标卫生室,高质量建设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传统村落卫生室。

启动传统村落配套建设达标卫生室工作。

推动不少于30%传统村落配套建设达标卫生室,启动建设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卫生室。

推动不少于50%传统村落配套建设达标卫生室,推动建设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卫生室。

推动不少于80%传统村落配套建设达标卫生室,推动建设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卫生室。

推动不少于100%传统村落配套建设达标卫生室,推动建设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卫生室。

区卫生健康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0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5G建设优先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倾斜,全市67个传统村落逐步实现5G信号全覆盖。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协调三大运营商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5G建设优先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倾斜,全区28个传统村落逐步实现5G信号全覆盖。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5G建设优先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倾斜。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5G建设优先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倾斜,推动不少于20%传统村落实现5G信号覆盖。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5G建设优先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倾斜,推动不少于40%传统村落实现5G信号覆盖。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5G建设优先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倾斜,推动不少于70%传统村落实现5G信号覆盖。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5G建设优先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倾斜,全区28个传统村100%实现5G信号覆盖。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1

2023年底前,推进有实际需求、具备条件的学前教育设施需建尽建。

区教育和科技局2023年底前,推进有实际需求、具备条件的学前教育设施需建尽建。

启动传统村落学前教育排查工作。

全面摸底排查28个传统村落学前教育设施需建情况,建立摸底排查台账表,明确责任、责任单位、责任时限,编制传统村落学前教育建设工作方案。

2023年底前,建成传统村落学前教育建设项目。

传统村落学前教育项目投入运营。

传统村落学前教育项目投入运营。

区教育和科技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特色农业培育行动——特色农业发展工作组

32

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生态渔业、生态家禽等特色农业,实现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全覆盖,在传统村落新增15个以上省级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

区农业农村局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生态渔业、生态家禽等特色农业,实现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全覆盖,在传统村落新增3个以上省级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

启动实施传统村落特色农业培育行动。

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生态渔业、生态家禽等特色农业,实现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全覆盖,在传统村落累计新增1个以上省级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

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生态渔业、生态家禽等特色农业,实现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全覆盖,在传统村落累计新增2个以上省级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

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生态渔业、生态家禽等特色农业,实现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全覆盖,在传统村落累计新增2个以上省级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

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生态渔业、生态家禽等特色农业,实现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全覆盖,在传统村落累计新增3个以上省级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

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3

每个传统村落引进一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落地一个特色农业项目,积极申报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支持。

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对每个传统村落引进一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落地一个特色农业项目,积极申报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支持。

积极申报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支持。

推动30%传统村落引进一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落地一个特色农业项目,积极申报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支持。

推动50%传统村落引进一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落地一个特色农业项目,积极申报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支持。

推动80%传统村落引进一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落地一个特色农业项目,积极申报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支持。

推动100%传统村落引进一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落地一个特色农业项目,积极申报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支持。

区投资促进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责

34

加快发展传统村落物流、电子商务等乡村服务业,充分利用淘宝、京东、一码贵州、贵农网、黔邮乡村等电商平台销售特色产品,电商站点覆盖率达100%。

区商务局加快发展传统村落电子商务等乡村服务业,充分利用淘宝、京东、一码贵州、贵农网、黔邮乡村等电商平台销售特色产品,电商站点覆盖率达100%。

加快发展传统村落电子商务等乡村服务业,充分利用淘宝、京东、一码贵州、贵农网、黔邮乡村等电商平台销售特色产品。

电商站点覆盖率达50%。

电商站点覆盖率达70%。

电商站点覆盖率达90%。

电商站点覆盖率达100%。

区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5

将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纳入“一村一企·百企帮百村”兴村行动,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传统村落农民专业合作社均达到省级示范社标准,力争25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国家级示范社标准。

区农业农村局将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纳入“一村一企·百企帮百村”兴村行动,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传统村落农民专业合作社均达到省级示范社标准,力争5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国家级示范社标准。

将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纳入“一村一企·百企帮百村”兴村行动,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将传统村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省级示范社标准。

将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纳入“一村一企·百企帮百村”兴村行动,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将传统村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省级示范社标准。

将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纳入“一村一企·百企帮百村”兴村行动,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将传统村落农民专业合作社均达到省级示范社标准,力争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国家级示范社标准。

将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纳入“一村一企·百企帮百村”兴村行动,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将传统村落农民专业合作社均达到省级示范社标准,力争2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国家级示范社标准。

将传统村落特色农业项目纳入“一村一企·百企帮百村”兴村行动,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传统村落农民专业合作社均达到省级示范社标准,力争2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国家级示范社标准。

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实施旅游产业提升行动——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工作组

36

将传统村落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有序发展观光、民宿、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旅游业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将传统村落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有序发展观光、民宿、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旅游业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将传统村落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有序发展观光、民宿、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旅游业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将传统村落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有序发展观光、民宿、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旅游业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将传统村落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有序发展观光、民宿、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旅游业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将传统村落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有序发展观光、民宿、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旅游业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将传统村落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有序发展观光、民宿、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旅游业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7

组织编制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实施方案、设计方案及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方案开展项目建设工作,并于2025年11月底前全面建设完成。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按市级要求参与编制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实施方案、设计方案及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方案开展项目建设工作,并于2025年11月底前全面建设完成。

完成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实施方案、设计方案编制工作。

启动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建设工作,启动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开展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建设工作,完成总项目的60%。

开展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建设工作,完成总项目的80%。

开展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建设工作,完成总项目的100%。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8

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和特色食品等资源,开发创新传统村落旅游文创产品,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完善文创体验设施,打造5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和特色食品等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创新传统村落旅游文创产品,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完善文创体验设施,打造2个以上特色旅游示范村。

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和特色食品等资源,开发创新传统村落旅游文创产品,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完善文创体验设施,打造1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

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和特色食品等资源,开发创新传统村落旅游文创产品,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完善文创体验设施,累计打造1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

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和特色食品等资源,开发创新传统村落旅游文创产品,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完善文创体验设施,累计打造2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

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和特色食品等资源,开发创新传统村落旅游文创产品,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完善文创体验设施,累计打造2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

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和特色食品等资源,开发创新传统村落旅游文创产品,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完善文创体验设施,巩固示范村示范成果累计打造2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9

完成传统村落房屋产权确权颁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村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加快推进民宿建设,2022年新增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经营户)20家以上,到2025年新增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经营户)60家以上。

区自然资源局牵头完成传统村落房屋产权确权颁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村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加快推进民宿建设,2022年新增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经营户)3家以上,到2025年新增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经营户)20家以上。

启动传统村落房屋产权确权颁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村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加快推进民宿建设。

完成传统村落房屋产权确权颁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村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加快推进民宿建设,2022年新增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经营户)3家以上。其中:七眼桥镇1家,大西桥镇2家。

完成传统村落房屋产权确权颁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村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加快推进民宿建设,2023年新增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经营户)3家以上。其中:七眼桥镇1家,大西桥镇2家。

完成传统村落房屋产权确权颁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村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加快推进民宿建设,2024年新增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经营户)6家以上。其中:七眼桥镇3家,大西桥镇3家。

完成传统村落房屋产权确权颁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村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加快推进民宿建设,2025年新增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经营户)8家以上。其中:七眼桥镇4家,大西桥镇4家。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0

对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民宿,符合条件的可享受自主创业补贴。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对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民宿,符合条件的可享受自主创业补贴。

启动传统村落民宿排查工作。

制定本年度对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民宿补助工作方案,对传统村落内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民宿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工作台账,对符合条件的发放自主创业补贴。

制定本年度对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民宿补助工作方案,对传统村落内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民宿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工作台账,对符合条件的发放自主创业补贴。

制定本年度对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民宿补助工作方案,对传统村落内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民宿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工作台账,对符合条件的发放自主创业补贴。

制定本年度对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民宿补助工作方案,对传统村落内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民宿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工作台账,对符合条件的发放自主创业补贴。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1

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研发旅游创意产品,传统村落每年新增3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将每个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打造成为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集聚区。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研发旅游创意产品,传统村落每年新增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将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打造成为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集聚区。

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研发旅游创意产品。

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研发旅游创意产品,累计新增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将每个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打造成为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集聚区。

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研发旅游创意产品,累计新增2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将每个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打造成为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集聚区。

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研发旅游创意产品,累计新增3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将每个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打造成为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集聚区。

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研发旅游创意产品,累计新增4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将每个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打造成为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集聚区。

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实施保护示范点行动——项目建设工作组

42

每个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一个驻村团队,2025年底前,分类打造20个以上传统农耕型、特色产品型、生态景观型、教育科普型、精品民宿型传统村落。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落实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落实一个驻村团队,2025年底前,分类打造8个以上传统农耕型、特色产品型、生态景观型、教育科普型、精品民宿型传统村落。

集聚区明确一个驻村团队,编制集聚区实施方案设计方案。

集聚区明确一个驻村团队,编制集聚区实施方案设计方案。

集聚区明确一个驻村团队,编制集聚区实施方案设计方案。

集聚区明确一个驻村团队,编制集聚区实施方案设计方案。

集聚区明确一个驻村团队,编制集聚区实施方案设计方案。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3

以励志超市为抓手,推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成果,逐步建立村民为主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保护发展机制,建立项目实施驻村专家审核把关制度。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以励志超市为抓手,推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成果,逐步建立村民为主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保护发展机制,建立项目实施驻村专家审核把关制度。

以励志超市为抓手,推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成果,逐步建立村民为主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保护发展机制,建立项目实施驻村专家审核把关制度。

以励志超市为抓手,推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成果,逐步建立村民为主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保护发展机制,建立项目实施驻村专家审核把关制度。

以励志超市为抓手,推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成果,逐步建立村民为主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保护发展机制,建立项目实施驻村专家审核把关制度。

以励志超市为抓手,推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成果,逐步建立村民为主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保护发展机制,建立项目实施驻村专家审核把关制度。

以励志超市为抓手,推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成果,逐步建立村民为主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保护发展机制,建立项目实施驻村专家审核把关制度。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4

在传统村落开展农业农村、交通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项目资金整合试点,建立项目资金整合和监督机制,简化项目审批流程,由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实施项目,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区发展改革局牵头在传统村落开展农业农村、交通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项目资金整合试点,建立项目资金整合和监督机制,简化项目审批流程,由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实施项目,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在传统村落开展农业农村、交通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项目资金整合试点,建立项目资金整合和监督机制,简化项目审批流程,由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实施项目,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在传统村落开展农业农村、交通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项目资金整合试点,建立项目资金整合和监督机制,简化项目审批流程,由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实施项目,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在传统村落开展农业农村、交通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项目资金整合试点,建立项目资金整合和监督机制,简化项目审批流程,由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实施项目,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在传统村落开展农业农村、交通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项目资金整合试点,建立项目资金整合和监督机制,简化项目审批流程,由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实施项目,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在传统村落开展农业农村、交通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项目资金整合试点,建立项目资金整合和监督机制,简化项目审批流程,由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实施项目,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区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西秀分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5

传统村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施单列管理,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建设新村,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报实销,应保尽保。

区自然资源局对传统村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施单列管理,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建设新村,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报实销,应保尽保。

传统村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施单列管理,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建设新村,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报实销,应保尽保。

传统村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施单列管理,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建设新村,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报实销,应保尽保。

传统村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施单列管理,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建设新村,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报实销,应保尽保。

传统村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施单列管理,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建设新村,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报实销,应保尽保。

传统村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施单列管理,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建设新村,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所涉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报实销,应保尽保。

区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关闭